中国农业大学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多、层次高,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大团结 大联合”主题,紧扣凝聚人心这个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这条主线,深入实施思想教育“同心圆工程”、主题实践“心桥工程”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程,把最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动员广大统战成员服务脱贫攻坚、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动学校统战工作走深走实,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彰显法宝作用。我校统战工作成果荣获2016-2017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一、抓实“同心圆工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魂聚气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体系,一大批党外人士通过日积月累的教育培训和主题活动,增进了对国情、农情、市情、校情的了解,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民生问题、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更加巩固。
一是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健全统战工作体系。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实施意见》《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发挥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协调各方,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一盘棋”工作局面;完善校院两级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体系,不断落实二级党委书记担任统战委员要求和明确基层统战委员工作职责,构建人人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二是抓实思想理论武装,夯实同心同向同行思想基础。近年来,学校连续举办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统战专题辅导报告、高层次人才(归国留学人员)红色教育实践培训班,依托京内外统战培训基地,开展“浸入式”宣讲交流。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巩固“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成果。
三是创新工作模式,拓展同心同向同行交流平台。坚持深入院系、统战成员当中,通过“双走访”开展面对面交流;创办“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室”,创建“CAU心桥心语”微信公众号和“党委统战部”企业微信号,探索网言网语做统战,实现键对键交流;支持复刊《农大盟讯》期刊、创办九三学社专刊,组织拍摄代表人物专访片和“北京科技小院”纪录片,在校内外深入宣传统战成员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建言献策和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先进事迹。
四是促进有序参与,在学校中心工作中拓宽同心同向同行的渠道。学校党委坚持实施征求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侨台联负责人意见以及邀请参加重要会议的“四会两评一调研”,即“421”工作模式;组织学校七个民主党派组织和无党派人士对接管理服务部门,先后围绕学校“八个一流”“八个体系”战略任务开展调研;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参加党派调研和民主监督,孙其信、何秀荣、李保国、左停、韩鲁佳、黄卫东、朱道林等一批党外专家的建言成果多次获中央领导人批示。
二、抓牢“心桥工程”,经常实践锻炼锤炼素质能力
自2008年参加北京高校“心桥工程”试点以来,坚持开展14年不断线。我校作为发起单位参建的“北京科技小院”得到蔡奇书记批示:“北京科技小院是科技帮扶的样板,望坚持这种好做法”,该项目获2020年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奖。2018年、2019年民盟盟员张福锁、无党派人士杨宁连续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一是加强组织,搭建党外知识分子服务社会宽阔平台。学校在贵州毕节、贵州黔西南、河北广宗、山东汶上、北京京郊等地,打造了一批党外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实践基地。其中,参加毕节帮扶30多年不断线,总结推广“毕节模式”,在河北广宗承建“民盟中央精准扶贫实践基地”,2019年学校获批北京市首批统战社团实践创新基地。
二是精准发力,聚焦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学校党委引领统一战线专家学者,弘扬农大精神,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乡村振兴,开展科技助农活动。民盟盟员张福锁院士、九三学社社员李晓林教授创立的“科技小院”在全国23个省份落地生根。2018年在北京市委统战部领导下,我校率先在京郊建立统战系统“北京科技小院”,目前已达50家,带动周边192个村、1700低收入余户,形成“立足北京、协同津冀、辐射全国”的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新格局,成为“聚神、聚人、聚力、聚气”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新高地。
三是创新模式,探索党外知识分子实践锻炼新机制。为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学校党委统战部和北京怀柔区委统战部主动对接,组织“百名专家团”赴怀柔帮扶,连续3年支持怀柔区举办“村支书论坛”;2020年推动成立“九三学社现代农业承德研究院”,以项目化管理面向京津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打造区域统战创新综合体,在实践中汇聚知识分子智慧力量。
三、抓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程,吸纳和汇聚人才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以建设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涌现出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和北京知联会会长、校长孙其信为代表的一支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一批党外人士获得上级组织的各类表彰,不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大量实用技术给基层老百姓带来实惠,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事业发展。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发挥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总体规划,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人才库”,保持推荐到全国层面党外代表人士10人左右,北京市、各区县、学校等各方面代表人士80人左右,中青年后备骨干120人左右。
二是注重培养锻炼,积极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挂职与任职渠道。学校先后推荐武维华、张福锁、韩鲁佳、龚元石等党外高端人才参加北京市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选派18名党外干部在市级部门、区县、市属企业、重大项目等挂职,以区校统战合作为平台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赴怀柔农委、乡镇挂职。目前我校中层及以上干部队伍中,有34人是党外领导干部,其中4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学院院长。
三是积极举荐,培树旗帜性人物和优秀人才。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协换届工作。目前,武维华院士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孙其信校长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张福锁院士担任民盟中央委员,黄卫东教授、呙于明教授担任民进中央委员等。现有5位无党派人士受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专家,5位党外人士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国家和北京市特约监督员等。
四是做实联谊交友,主动照顾同盟者利益。完善校院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印制《校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委常委联系民主党派组织与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手册》。自2017年起,学校为民主党派委员会主委每月发放工作津贴,在教师年度考核中,教师兼任各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等给予工作量认定,长期保持“一个党派一间办公室”并不断充实内容。
新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努力推动统战工作提质增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来源:《北京教育(德育)》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