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较多,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大。学校现有7个民主党派组织和3个统战团体,有民主党派成员517人,无党派人士32人。学校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党外人士有4名,4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党外人士有3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突出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
一、抓基础,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中优化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大环境
1.党委加强领导。学校党委把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统战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统战部独立设置,由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增加人员编制。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二级党组织中设立兼职统战委员,做到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层层有人抓。召开了全校统战工作会议,出台了10余项统战工作规章制度,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切实的保障。
2.完善工作机制。学校进一步完善同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邀请参加重要会议、支持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等工作机制。学校党委注重发挥党外人士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学校的党代会、教代会等重要会议,都邀请党外人士列席;学校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等重大事项和决定,都组织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学校为统战工作提供充足经费保障,并在大连市高校中率先给予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工作补贴。
二、抓队伍,在培养使用中激励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
1.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学校党委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注重依托民主党派组织和统战团体发现人才,注意从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物色优秀人才,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加强培养,近5年来,学校积极选派党外代表人士近6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选派7人参加市委组织部、统战部组织的挂职锻炼。
2.做好实职安排和政治安排。学校党委及时安排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学校、院系和机关的实职领导,使他们在参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学校附属一院副院长夏云龙就是典型例子,多年来,在学校和医院党委的精心培养下,夏云龙同志先后经历科主任、附属一院副院长、农工党大连市委副主委等职务的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外干部,并成为学校本土自主培养的第一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目前,学校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有2名,学校校长为九三学社社员,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农工党党员;处级干部中,党外人士有19人。学校党委积极向各级政府举荐党外人才,学校党外人士中,有辽宁省政府参事1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8人。有民主党派省级副主委1人,市级主委1人、副主委4人;有大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1人,大连市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长2人。自1996年起,连续五届农工党大连市委主委都由我校党外人士担任。
三、抓教育,在提升思想认识中增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共识
1.强化教育培训。举行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专题培训,组织到改革开放先导区、革命教育基地开展调研考察等活动,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2.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党委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十三五’,同心同行谋发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等系列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3.发挥典型示范。学校以老一辈统战成员、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吴襄诞辰百年、著名药理学家张毅和著名的生理学家沈其震诞辰110周年为契机,通过召开座谈会、制作宣传片、编撰人物丛书等形式,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传承他们的爱国奉献、创业进取的精神。学校党委还注重从教学、科研和医疗一线中培养和树立党外人士典型。学校为无党派人士、中国导盲犬之父王靖宇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创造机会促进其业务能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对其培育导盲犬、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媒体及校内各种宣传阵地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党外知识分子树立起学习赶超的榜样、楷模。
四、抓作用发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党外知识分子社会价值
1.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学校党委着力为党外人士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在政策、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学校党委支持下,党外人士立足本职积极奉献才智、贡献力量。近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党外人士占较大比例;党外人士以第一完成者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多项。2019年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民盟盟员隋鸿锦教授参加了会议,其本人主持完成的项目“生命奥秘丛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这是我省首次获得科普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学校以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为依托,组织党外人士与区市县医院和农村卫生室共建,开展医疗帮扶和学术研讨等活动。近三年来,还组织开展义诊、下乡送医送药等活动达30多次。与电台、电视台合作,组织党外人士进行心理健康、地方病等知识讲座,为社会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3.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学校党委结合学校党外知识分子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了“建言献策质量年”、“我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良策”等活动,提高其参政议政实效性。近年来,学校党外人士提交的建议、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采纳。我校无党派人士张莹提出的 “我国医养结合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九三学社社员李晓东撰写的多篇建议和提案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其中《关于设立儿童身高促进门诊的建议》被下至区市县上至社中央的有关部门采纳,最终得到落实产生实效,其本人因参政议政突出,受邀参加九三学社第四届全国青年论坛,并向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汇报参政议政工作。
五、抓载体,在打造品牌工程中调动党外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热情
1.创新活动载体。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优势,引导各党派自主选择与学校二级学院结对子,在学生中开展“四个一”结对帮带助成长活动(即:开展一项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开展一项扶贫帮困活动、开展一项社会服务活动、开展一次报告会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民主党派积极围绕与学生培养相关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意见或建议。积极发动成员发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精神,尽己所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其中,学校九三学社社员每年都会集资数千元,资助校内1名贫困大学生从其入学直至毕业,并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广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积极组织党派中的优秀教师、科研能手或医疗专家,为结对单位的大学生作题为“开拓思路”和“自我管理与目标达成”等报告,指引学生成长成才方向。
2.加强分类引导培育。学校党委注重归国留学人员高端人才的引进,2011年,成功引进了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华人为主体的肿瘤创新团队,开创了我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先河。学校努力为肿瘤创新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人财物、机制体制上给予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大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文化环境。在学校党委的重视下,肿瘤创新团队在对外引智、扩大交流和促进学校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3年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2015年团队刘强教授成功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此外,团队有多人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攀登学者等各类各层次人才。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