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精心构建、打造“制度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引领、团队宣讲、理论研究、树典立范”“六维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在抓宣传教育“有形”、抓教育活动“有感”、抓教育结果“有效”上持续发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增进各族师生“五个高度认同”。
抓制度建设,凝聚育人合力
完善领导机制。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逐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党政工作要点和宣传教育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坚持高位推动、一体部署、协同推进。
健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两个纳入”,制定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铸牢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施方案》,通过年终考核、校内巡察等方式形成刚性约束,构建完善一体多维责任体系。
强化理论武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巡听旁听机制,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先后邀请中央社会科学院、教育部专家莅校作专题辅导报告,研究学理、学深道理、细悟哲理。
抓阵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线下宣传教育。用好“馆、廊、林、厅”线下宣传教育平台,2020年建成民族宗教主题教育馆1个,2023年4月,在更新版面内容、增补视频教学、组建讲解员队伍的升级完善后重新开放;2022年,先后建成占地20余亩的同心红石榴林;2023年,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1个;2024年,更新文化长廊,改民族宗教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2025年,推进斥资100余万元、占地100余亩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建设,广泛联系海内外校友和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认捐理工“同心树”、共建这“理”“团结林”,同心同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每年接待参观师生1万余人次,安排讲解100余次,累计展出宣传版面150余块,大力宣传“五个共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民族团结好故事。
线上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河南理工统战新声”微信公众平台、统战部网站、校园主页等线上媒体宣教功能的发挥,推送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学校党委民族工作动态、“民族团结进步·青年说”故事征集等,逐年推送文章、视频等300余篇(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发出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活动引领,增强理论认同
逐年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网络答题等活动,组织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比赛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在理论知识竞赛活动中,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的参与率和合格率均达100%,参与人数近6万人、答题人次数逾20万,荣获第九届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在主题征文比赛中,累计收到参赛作品近1000篇,在首届省级评选中获优秀作品1篇(全省共20篇);在主题演讲比赛中,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主题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
抓团队建设,提升宣讲质效
组建宣讲专家队伍。遴选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长期从事统战工作的干部等组建民族工作宣讲专家团,为学校分众化教育培训提供专业化、专家化、精准化人才支撑。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服务学校各级各类宣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准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牢固树立“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史观。
成立“红石榴”服务队。成立以学校在云南南涧、甘肃玉门两个民族地区支教、工作一年以上研支团成员为主体的“红石榴”服务队,队员以亲身经历、亲眼见证,讲好“三交”故事、讲清多元一体、讲好时代巨变。
用好“干部讲”头雁效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领导干部上思政课、党(团)课、“青马工程”等教学内容,营造“人人讲铸牢、处处是课堂”的浓厚氛围。全校24个学(书)院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坚持每学期上铸牢教育课或作报告,建立学(书)院书记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以上率下、常讲常新。
抓基地建设,推动理论指导
由党委统战部牵头,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会同社科处、文法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源,结合焦作市委民族工作实践和业务骨干,群策群力推进校地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2022年,该研究基地获批为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4年4月,该研究基地立项科研课题17项。2023年3月,焦作市民宗局、研究基地部分成员走访调研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邘新社亲”事迹发生地沁阳市邘邰村和博爱县大新庄村,感受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学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为开展课题研究夯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校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24年11月,组织师生实地调研“邘新社亲”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博爱磨头派出所”,参加省教育厅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征集活动,其中主题活动课进入教育部复审环节。
抓树典立范,增强示范带动
树立创新典型案例。连续几年来,学校党委组织开展了基层统战工作创新典型案例评选活动,2022年至今,共征集到各二级党组织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典型案例65个。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机械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等获奖案例37个,发挥了较好地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
援疆工作成果丰硕。学校始终把援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与哈密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合作交流,聚焦哈密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成果转移转化、技能技术培训,推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快速发展,共建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等,推动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连续12年选派4批13人次优秀干部教师赴新疆哈密开展教育扶贫,有力促进受援单位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其中援疆干部刘志怀先后获“最美援疆干部”“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等荣誉,全票当选新疆中共十九大代表。通过“慕课西行”“全息教室”等,丰富援疆教学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人才培养实力增强。学校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思政课程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以“三严”教风化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等荣誉纷至沓来。近年来,宿舍成员全部拿到奖学金、全部考取研究生的“学霸宿舍”“考研明星宿舍”不断涌现。尤其是兰二123宿舍“四朵金花”全部考取博士研究生,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考研明星宿舍”也是如雨后春笋,机械学院机制2101班17人考研成功、4人保研、10人就业,考研就业率达100%。各族师生携手同心、奋发进取,魏建平教授的“矿山安全工程教师团队”荣获“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1.3‰,矿业工程学科建设成为河南省高校唯一世界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等丰硕成果。
取得的成效
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统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河南省高校统战工作示范单位”。整合多学科资源、结合地缘特点,先后成立太极文化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原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艺术等8个研究中心(基地),为坚持“两个结合”,形成学校特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理论研究、传播途径夯实基础。2024年,成立省内高校首支“同心”民族管弦乐团,把音乐这一通用语言与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润育功能,用音乐叙史,以音乐树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来源:河南理工学官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