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3-03-28 浏览:

    作为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高校。近年来,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校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云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牢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发展、抓稳定,与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总结,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发挥校院两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研讨学习、宣传宣讲、专题党课、主题党团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师生树牢“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

    构建“六个融合”的教育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拓宽育人渠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构建了“六个融合”的教育体系,实现育人育才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相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好开学第一课,构建“123456”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回得去、用得上、起得来”,开展“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推进民族文化基地建设,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相融合,促进各民族学生创优、创业、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服务社会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为边疆民族的发展提供支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相知、相守、相融。

    坚持“六化并举”的实践体系

    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云南民族大学构建起创建工作长效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化、创建活动载体化、宣传教育信息化、典型引领示范化、监督检查常态化的“六化并举”的实践体系。

    该校建立起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调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抓好建章立制。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与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列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遵循的主线,让各族师生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共识、促进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

    构建“六个并重”的研究体系

    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质,云南民族大学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打造科研团队、夯实研究平台、聚焦共同方向、注重成果转化、强化学术交流、加大保障激励。

    云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该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研究方面抢抓机遇,先行一步,以五个“搞清楚”为研究指引,强调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将研究聚集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意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理论上存在的误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等,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民大智慧”。

    云南民族大学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雨花湖畔绚烂盛放。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