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正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努力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6-20 浏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效,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各地各部门以“八进”为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提升创建水平,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创建工作之路,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宣传,以此激励各地各部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我区创建工作创新发展,为持续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努力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新篇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新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高校范例。

    提高站位,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政治自觉

    校党委坚持党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党委会重要议事日程,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密切配合,相关责任部门分工负责,全校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长期目标,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发展规划》(2021—2025),将每年的12月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月,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出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制度,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教职工考核、考评及党委巡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对教师、班级和学生评价体系,每年投入50万元经费用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切实保障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思想自觉

    强化宣传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列为中心组、干部职工培训、党员教育的必学内容,纳入到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计划。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族工作”“石榴籽+”等专栏,扩展创建空间。充分利用好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工作方案》,为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团学干部、党外代表人士配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并开展线上测试,切实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注重培根铸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实施“石榴籽”培根铸魂工程,重点打造由34个民族56名学生组成的“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开展了一系列“人人都是石榴籽、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有效促进了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石榴籽+”平台先后推出“大家谈、理论遵循、微课堂、践行动、学党史、互动课堂”等子项目20余个,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石榴籽”培根铸魂工程被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选定并向中央统战部推荐作为选树典型。

    聚焦主责,突出主业,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行动自觉

    强化课程融入。及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加强课程开发和研究,编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大纲,使用统一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列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活动,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大课”“金课”。增强课程感染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政课程、民族理论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交互覆盖,定期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培育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示范课程。强化文化认同。坚定坚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出台《加强蒙古语授课专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意见》,制作《学好普通话》在线开放课程,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效引入并搭建大学生写作训练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专业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努力提升各族学生掌握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创新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生动开展“百灵杯”大学生文艺汇演、盛乐大讲堂、“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等一批品位高、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三进系列活动,让师生在涵养文化自信中浸润民族团结意识。完善嵌入式教育管理模式。以“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创建为试点,通过实施民族学生家长联系制度以及家史家训调查、家乡变迁调查制度,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管理新模式。完善混合编班混寝制度,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心理等嵌入;强化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逐步扩大覆盖面;修订完善《大学生手册》,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纳入学生表彰系列活动中常态化建设。积极搭建科学研究新平台。学校先后获批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四部委“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治区教育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等重大教育科研平台。先后获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省部级10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批6项)。学校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首次对6个项目予以立项资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